三伏天,湖北宜昌蟬鳴燥燥、夏日灼灼。
炎熱盛夏,抵擋不住中西部核學會的專家學者共赴長江畔,共話核技術發展的熱情,其中也包括耄耋之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核動力專家于俊崇。
中國第一座壓水型核動力反應堆、第一座脈沖反應堆、乏燃料研究堆等工程研究開發,秦山二期核電站之一……于俊崇既是技術攻關的全程參與者,又是工程建設的主要設計管理與領導者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核動力專家于俊崇。
從科研一線退下,于俊崇仍保持著對科研探索的好奇心。他有個小本本,專門記錄自己的行程,防止自己錯過重要的會議。“在時間可以保證的前提下,凡是跟核動力相關的會議,我都會盡量參加,這是我的義務。”于俊崇表示。
1 充滿好奇心”的院士
在諸多成就背后,好奇心是個關鍵詞。
“在工作當中有好奇心,一是個人性格使然,另外也是環境促成。”于俊崇解釋道,自己本身不是學核專業的,但是要從事核領域,而且不是局部的核動力,是全面的核動力知識,都要了解清楚。
“基本上整個核動力裝置,從核反應堆的結構燃料元件系統組成、控制、熱工、水力、物理,我基本上都要了解才能做這個工作,這是屬于為了更好地工作而豐富自己,這種(好奇心)是工作上的需要。”
1965年,24歲的于俊崇從南京工學院工業熱工專業畢業,被分配到二機部工作。不久,他被組織調入715所(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前身),從事壓水反應堆熱工水力設計和理論分析工作。
由于與自己所學專業不同,于俊崇一開始并不了解反應堆,更不要說堆結構、堆物理、堆控制、系統和核級設備等知識。年輕的于俊崇身上有股不服輸的勁,面對困難他暗下決心努力自行補習,學不懂的就虛心請教。
工作之外,于俊崇對于諸多領域,也充滿好奇。“比如現在咱們實行‘雙碳’,好多新能源,風能、太陽能、儲能知識,是我們過去并不怎么接觸的,我都想學。”
于俊崇表示,自己有一個剪報的習慣,凡是感興趣的都把它剪下來,滿足自己對新事物的好奇心,這一剪就是十幾年。
“除了跟自己工作相關的,我對于宇宙天體這些最新的發現也特別感興趣,比如,我們過去認識宇宙很大,但是有一篇文章就介紹曾發現宇宙有邊界,我就好奇,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現象?還有,宇宙當中充滿了暗物質暗能量,這個暗物質占百分之七十幾,我也會很好奇。包括大氣、環境的惡化,到底是人類生產生活造成的,還是有自然規律?這會存在不同認識,我就更加好奇了,所以把報紙的內容都收集起來。”于俊崇說。
科學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索未知、發現新知,因此好奇心是科研人員的基石。具備強烈好奇心的人會自然地驅動自己去挖掘問題的深層次,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。在于俊崇看來,這種好奇心對于科研人員來說也比較重要。
“好奇心是發明創造的一種最原始動力,沒有好奇心,你就不可能對你的發現追根究底,把問題解釋清楚。”于俊崇舉例解釋道,比如人類發現放射性,也是因為一次偶然,看到一種膠片房間的無線,無意當中他就開始被曝光了,后來發現了放射性。因為發現了放射性對原子的結構,人類利用原子能發展到今天,因一點點好奇心不斷地去追尋答案,在科學界是非常多的。
2 一心發展中國核動力
20世紀60年代,我國壓水堆知識技術幾乎為零,無相關試驗研究,更無工程實踐,所有理論知識和計算方法只能從國外資料中去找。受制于環境影響,從未學過英語的于俊崇,只能從英文資料中學習相關物理模型和計算方法,困難之大,可想而知。
于俊崇買來一本字典,又在口袋里隨時裝著一個本子,從圖書館借來一篇英文資料,把不認識的英語單詞全都記在本子上反復學。就這樣,漸漸補上了英文閱讀專業文獻的短板。
1969年9月,715所奉命搬遷三線。經過三天行程,于俊崇與同事們來到了位于四川的山溝里,投入中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建設項目中。模式堆開始調試后,于俊崇進入熱工實驗室值班,負責計算反應堆熱功率。
在這期間,于俊崇成為第一個計算出模式堆達到滿功率的人;模式堆第一張功率運行圖(從調試到完成各種試驗)也出自他之手;模式堆熱工水力完工設計也是由他執筆完成的。
20世紀80年代,核動力院決定研制脈沖反應堆。但當時該技術只有美國GA公司獨家掌握,如果從美國引進該技術,美方要求中國買六個脈沖堆以后才可以轉讓技術。參研人員聽到這種要求,一致表示要自主研發。院里決定組織人員進行科研攻關,于俊崇也在被抽調之列。但當時可以依靠的,僅僅是華盛頓州立大學脈沖堆的安全分析報告等。
困難沒有阻止大家的信心和決心。于俊崇根據相關原理推導理論模型,編制了自然循環穩態分析和脈沖運行分析等程序,并用這些程序完成了中國第一座脈沖反應堆的熱工設計及安全分析。最終,實堆測量結果完全吻合自編程序的理論分析。
3 發展核能,不能盲目
“現在骨干力量基本上都是年輕人,而且發展得特別快。我曾經當過熱工組的組長,我當時當組長的時候,我們組里有17個人,現在隊伍越來越龐大了。我認為年輕人最關鍵的是要加強基本功,對未來的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。”于俊崇回憶,盡管過去工作十分繁忙,但他一直沒有忽視對年輕人的培養。
對年輕同事工作上嚴要求,敢于壓擔子、敢于放手,并言傳身教。后來與他共事的很多年輕人都成長為院所領導、總師、副總師、首席專家等。“我希望我們的年輕人,都能有一種好奇心。因為現在新知識、新科學的發展基本上都是交叉的,這種我們以前沒有認識到、沒掌握的現象會越來越多。一旦發現不能丟掉,去追根求源,也許能得到大的收獲。”于俊崇直言,當然這也不是想干就能干成的,還要有比較好的政策扶持,才能實現。
如今,已經耄耋之年的于俊崇,還在為核能事業的高質量發展積極建言獻策。中西部核學會聯合體2024年學術會上,于俊崇也向記者解釋了學會每個省(區),如何帶著自己區域產業特色進行交流。
“通過聯合體主辦,各省(區)核學會輪流承辦年會活動的方式體現核實現。誰承辦,大家都去他那里交流學習,這可以從每次學術年會主題上看得出來。”于俊崇說,比如,2018年,甘肅省核學會承辦,主題為“助推絲路經濟帶,促進西部核產研”,在當時“研”和“產”的結合,對于甘肅省來說是主要特色;2020年山西省承辦的年會主題是“聚焦新時代絲路機遇,推‘晉’中西部交流‘核’作”,還有今年湖北省核學會承辦的年會主題是“大壩映照核爆六旬輝煌歷程,中西部核界精英聚首共繪荊楚綠色夢”,這在湖北有很深的多方面的含義,要說起來,需要很長時間。
“‘雙碳’時代為核能發電帶來了發展的歷史機遇,但也面臨著風能、太陽能等新能源帶來的各種挑戰。”于俊崇表示,發展核能不能盲目,一定要對他的安全性、經濟性、可行性進行充分的論證。核能應該在技術、價格、安全及三廢處置方面加快技術革新,與時俱進,為實現“雙碳”目標作出新貢獻。
免責聲明:本網轉載自合作媒體、機構或其他網站的信息,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本網所有信息僅供參考,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。本網內容如有侵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告之,本網將及時修改或刪除。凡以任何方式登錄本網站或直接、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,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。